close

基本上這是一本童書,不過看完以後,
你會發現童書就是好看好懂,比大人的書好看多了。

最近因為要一腳跨進認知神經科學跟認知心理學的領域,
因為沒有太多的背景知識,情急之下,連童書都用上了,
尤其喜歡洪蘭老師的序言,更是獲益良多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所謂的認知心理學講究的是人對外界互動機制,
工業革命之後, 機器取代了人力之後,
有很多工程師沒有考慮到使用者心理,設計出來的產品不夠人性化。
因此,原來行為主義鄙棄不談的黑箱子,突然飛上枝頭變鳳凰,
每個人都在研究外來的刺激如何進入大腦,形成的觀念,影響決策。

因為大腦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行為,因此,專門研究人的行為的認知心理學,
就無法不從根本做起、不去研究大腦,所以就這樣發展出認知神經心理學。
認知神經心理學就是專門探討大腦功能和人類認知行為之間的關係。

腦造影的基本原理是是大腦在工作時需要較多的氧和葡萄糖。
工作越多,這些養分的需求越大,pet(正子斷層掃瞄)測量的是葡萄糖代謝,
mri(核磁共振)測量的是帶氧血紅素和去氧血紅素的差異,
當大腦亮起來,我們就知道在做某件行為時,動用到 大腦什麼地方。

腦科學研究直接影響教學方式改進,國外師資培育都必須修習兒童發展,
讓老師瞭解大腦發展的歷程與順序,例如掌管計畫、記憶、人格等。

所以認知心理學和從它衍生出來的認知神經心理學,讓我們知道人如何與外界互動,
將眼睛看到的光波,耳朵聽到的聲波,轉換成大腦的電波,
在神經迴路中遊走,這個神經活化形成神經迴路的連結變成我們的記憶,
形成我們的觀念,而觀念又主導著我們的行為。

經過五十年的研究後,認知心理學發現,人的智慧一半是先天的(基因決定),
一半是後天的(教養成果),基因就好像建築藍圖,決定大腦結構,
後天的教養就好像室內裝潢,決定房子看起來有多高雅,住起來有多舒服。

記憶是需要經一個凝固的歷程,好像手在石膏盆內按了一個手印,
如果你即刻把盆子拿起來搖晃,手形破壞,自然沒有留下任何東西。
等到石膏模型乾了,再拿起不管如何搖晃,手印都還在。
這個凝固靠的是神經迴路的重複活化,因此,越是過去的事情記的越清楚,
越是最近發生的事,就越是容易忘記。

多讀多看會增加熟悉度,熟悉度會減少辨識所需的能源,
大腦的資源省下來了,就可以去做聯想或注意更多與此有關的事物,
所以這是一個正回饋,越熟悉就越不要大腦資源,大腦資源就可以被釋放出來,
做與此有關的輔助事情,下次看到此事物時就會更熟悉更快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本書很薄很薄,但是對於要在短時間入門認知神經科學的我,
卻有莫大的幫助,簡明好讀又深入淺出,推薦給大家囉:P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mbody 的頭像
    embody

    embody

    emb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